迥異於吉姆.佛瑞克(Jim Furyk)、米勒.巴伯(Miller Barber)和伊蒙.達西(Eamonn Darcy)等揮桿怪異著稱的選手,伍爾夫是不折不扣大砲球員,1號木桿桿頭速度高達132英里,而且擊球非常筆直,球袋中無弱點。他的教練喬治.岡卡斯(George Gankas)表示,伍爾夫在Track-Man出球狀況監測器自10種不同距離的綜合擊球測試得到92分,而巡迴賽職業選手平均只有84分。他的短打和推球也都異常出色。
伍爾夫的揮桿在14歲開始接岡卡斯輔導時就已定形,之後只是微調精進而已,從未大幅修改。看似怪異的揮桿動作深植在他的高爾夫DNA之中,早已見怪不怪,安之若素。至於巨大的轉動幅度、精準的動作順序和回正桿面的方法歷經10年磨練,早已爐火純青。大多數職業選手的揮桿都不斷進化中,但是伍爾夫的揮桿動作早已定型,就如同步行一樣自然。就其球路觀之,你會知道高壇另一顆耀眼的新星已然誕生。
伍爾夫的揮桿超級有效率,讓人不禁心生羨慕,急於模仿之。不過岡卡斯表示,伍爾夫的揮桿或許不見得適合所有人:「如果你的上桿轉動幅度和馬修一樣大,那麼他的揮桿方法就很適合你,因為你有能力將球桿揮至完美下桿位置。不過坦白說,身體彈性和靈活度媲美馬修的球員並不多見。」
「不過他的擊球準備姿勢、下桿動作以及下桿時的左手腕動作肯定值得傚法,你的揮桿會更有效率,擊球更精準。」
揮桿前:最奇特的高爾夫起手式
伍爾夫16歲時打美式足球撞斷左鎖骨,之後為求自保,他抗拒用力轉動肩膀通過擊球區,導致肩膀方正,揮桿路徑過度偏由內而外,桿面開放,因而打出右飛球。回歸傳統擊球準備姿勢(右上圖)之前,伍爾夫會先預習他希望的擊球姿勢:肩膀開放,臀部完全轉動,右膝蓋轉向目標(左上圖)。伍爾夫預習時也會提醒自己充份轉動身體各部位,以達到肩膀開放位置。這個看似怪異的揮桿起手式卻有助於改善揮桿路徑,回正桿面紮實擊球。他就連挖起桿二分之一揮桿擊球都依樣畫葫蘆。
上桿:舉起,然後大幅轉動
他在起桿時將桿頭拉進目標線內側,但是由於並未轉動小臂,所以桿面仍保持關閉。上桿至中點位置之前,伍爾夫單純用手臂揮桿,身體幾乎沒有轉動,也未曲腕。之後身體才開始轉動,雙臂猛然舉起,右大臂抬離體側,左臂將近垂直。在此同時,他盡可能轉動臀部,左腳跟抬起,右腿伸直(上圖),肩膀大幅轉動,桿身越過水平線,指向目標右側。這個舉起,然後大幅轉動的動作讓球桿感覺很輕盈。他完全保持擊球準備時所設定的身體姿勢和脊柱角度。臀部大幅轉動是伍爾夫上桿過程中另一個異於傳統的動作,高爾夫教練普遍認為應該限制臀部轉動以便產生阻抗力量。不過伍爾夫的身體仍保持完美平衡,上桿轉下桿平穩流暢。
自上桿頂點:畫圈調整揮桿路徑
伍爾夫的揮桿自上桿頂點開始更加令衛道者皺眉搖頭。從上桿初期開始,他的球桿自目標線外側畫一個圈,回歸更為傳統的下桿位置。這個畫圈的動作看似怪異,不過有其道理可循。一如棒球員的球棒從垂直位置下降到更為平淺的平面,然後水平跨步擊球,伍爾夫也是先將重心左移,盡量快速轉動下半身,右大臂回歸體側,臀部和肩膀回轉。他自地面而上依序轉動身體,雙手和球桿自然而然移至正確平面(上圖)。揮桿速度雖快,但是雙臂完全放鬆。雙手保持被動,單純搭順風車。
擊球區:運用雙腿強力擊球
下桿動作依序展開之後,伍爾夫和山姆.史尼德(Sam Snead)一樣出現蹲下去的動作。他的膝蓋彎曲分離,雙腳擠壓地面(左上圖),臀部用力回轉。「我很喜歡他這個蹲下去的動作,」岡卡斯說。「我們稱之為『吞噬高爾夫球』,產生無比強大的擊球力量。」伍爾夫猛力轉動臀部,導致雙腳用力磨擦地面。「馬修是練習場殺手,」岡卡斯說。「他的鞋釘徹底摧毀草皮,我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練習的地方。」接近擊球區的時候,伍爾夫的雙腳向上彈起,身體持續轉動(上中圖)。這些動作再加上雙臂快速揮動,產生強大擊球力量。伍爾夫是感覺型球員,他在通過擊球區時心中只想著「完全轉動」。「我感覺身體各部位完全釋放,擊球之後仍持續揮桿(右上圖)。我感覺不受拘束,揮桿暢通無阻,」伍爾夫說。
專家評點馬修.伍爾夫的揮桿
布區.哈蒙:「馬修的揮桿將改變人們對揮桿的看法。高爾夫揮桿的外表不重要,結果才重要。然而他的揮桿是否經得起職業比賽壓力的考驗?馬修已然證明這一點。我一向主張在一位球員現有基礎上進行優化,喬治.岡卡斯的看法和我不謀而合。高爾夫名將的揮桿各具特色,而馬修的揮桿更是效率一流。」
大衛.李德貝特:「長久以來,我一直提倡這種上桿高直、下桿扁平的揮桿方式。許多高爾夫名將都採取這種揮桿方式,擊球品質和準確度都很優秀。這種揮桿法有助於去除多餘動作,確保球桿以平淺的路徑通過擊球區。我預見會有很多人模仿馬修的揮桿,因為太有效率了。」
邁克.班德:「如果馬修.伍爾夫就教於我,我也不會輕易修改他的揮桿。他的揮桿既穩定、又有效率。不過我不認為他的揮桿會對高壇起革命性的作用,一如25年前的吉姆.佛瑞克(Jim Furyk)。自目標線外側上桿的球員,下桿時必須大幅修正揮桿路徑,才能以扁平的角度通過擊球區。米勒.巴伯(Miller Barber)、李.屈維落(Lee Trevino)和摩伊.諾曼(Moe Norman)都屬於這類球員。不過我並不會教授這種揮桿法,因為下桿時必須大幅調整揮桿路徑,才能回歸正確平面。這不是所有人都學得來的。」
漢克.哈尼:「馬修.伍爾夫並不是第一位採取這種揮桿法的球員,也不會是最後一位。不過他樹立了特立獨行的典範,努力走出自己的路。330碼開球證明他的方法是可行的。我認為很多業餘球友應該仿傚伍爾夫的揮桿,因為兩者大體相同,只不過方向相反。他們自目標線內側上桿,然後畫一個圈自目標線外側下桿,形成經典右曲球揮桿。如果他們能仿傚伍爾夫的揮桿方式,擊球品質將大幅提
吉姆.麥克林:「我認為馬修的揮桿將開創一股新風潮。他很有個人魅力,能言善道,親和力十足。而且擊球超有效率。「馬修並不是第一位採取這種揮桿法的球員,只是較為罕見,頗有新鮮感罷了。米勒.巴伯就靠著這種揮桿方式拿下十多場比賽勝利。而馬修的擊球火力更勝巴伯。擊球更高、更遠是每一位球員追求的目標,而馬修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。」
邁克.亞當斯:「伍爾夫的揮桿並不適合所有人。高爾夫教練也不會將之納入標準教法。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。不過對伍爾夫而言,這種揮桿方法的確的適合他,所產生的揮桿扭力異乎尋常,充分發揮擊球效率。」
全美頂尖教練Jim McLean教給你高爾夫球友所需的18般武藝:按此搶購
高爾夫球大特價!含老虎.伍茲專用球,數量有限,售完為止!按此搶購
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!請分享本文,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!